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理解的應許》(The Promise of Understanding) BY 柯志明 (Immanuel Chih-Ming Ke)

本書是我對聖經及解經的一些思想,由六篇文章集結而成,除首篇〈理解聖經〉完成於今年外,其餘五篇都寫於2001年冬天到2005年夏天之間。這六篇文章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三篇純然討論聖經詮釋之相關問題的論文,多在公開會議發表;第二類是二篇回應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曾慶豹教授的文章與一篇批判臺灣長老會「新眼光讀經運動」的論文,都為批判而寫。這六篇論文充滿辯論氣味,可反應某些臺灣教會處境與局部神學氛圍。
這些論文代表我對解經或聖經詮釋的努力與學習,也可算是在臺灣延續路德與加爾文等改教家所樹立之聖經傳統的一種奮鬥。既稱為奮鬥,就有對抗的勢力。

在臺灣教會界,有兩種聖經觀令我不敢苟同,甚至厭惡。一個為二三十年來流行於臺灣長老會的所謂本土神學論調,此派論調其實是外表抹上臺灣傳統文化土味的膚淺自由派神學。此派神學高舉文化價值,視聖經為猶太文化產物,其中有人話有神話,需以「新眼光」重新在新文化處境中閱讀。此派神學我稱為本土傳統主義,即假藉聖經與基督信仰在延續其心懷之本土傳統文化;本土傳統文化高於基督信仰,因而要以本土傳統文化改造基督信仰,而不是以基督信仰重新建構本土傳統文化。因此,批判都指向聖經或教會的解經傳統,而不是傳統文化。一個承傳自加爾文改革宗教會傳統的教會竟然容許這種神學,並容許這類所謂「本土神學家」在教育傳道人,真是不可思議,也是教會之不幸。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有意的墮落,一種刻意標新立異的信仰發明;臺灣長老會墮落至此,真是愧對那些從歐美漂洋過海來臺宣教的信仰先人。這教派內自稱有學問的學者、牧者也沒有人起來公開鳴鼓攻之,這令我憤怒。
另一個是逐漸流行於基督徒學界(包括神學院,甚至從事聖經翻譯工作的聖經公會)的所謂後現代神學,其實是極端相對主義化與主觀主義化的現代主義神學。正如對待所有文本一樣,他們不相信聖經有客觀意義,因為文本的意義是浮動的,是讀者讀出來的,是文本之間差異對比而出的,因而每一種解經都對也都不對,都需要解構再解構,不可定於一說。對他們而言,讀經確實好玩,可以無盡戲耍;真的,讀經的意義不在於聖經有什麼意義,而在於你一直讀不到聖經有什麼確定意義;是的,沒有意義或沒有什麼確定意義才是意義之所在。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在高度資本文化底下活得舒爽的學院雅痞的「戲論」,傳自西方那些輕佻的學術模特兒,神學只不過是他們一個亮麗迷人的學術服裝秀而已。說真的,他們最拿手的把戲就是整天在學院裡以政治語言打嘴炮,什麼霸權啦,壓迫啦,解放啦,權力啦,帝國主義啦,殖民主義啦,父權主義啦,不一而足,其實對現實惡勢力他們才真是無能又無能,甚至助紂為虐。
以上兩種論調以不同的姿態與方式流行於臺灣教會中,且可相互支援,毀壞聖經權威,拆解明確的基督信仰,敗壞基督徒的純正信心,間接激發並支持各種世俗敗行,教會因而深受其害。體質脆弱的臺灣教會因此而更加脆弱,臺灣基督徒應對此有所警覺。或許有基督徒對我的觀點不以為然,但這就是我親身體會與觀察所得之見。讀者當然可以不認同,但我則必須忠於自己的判斷並堅持所當堅持的。
當然,我反對的聖經觀不只以上兩種,也包括那些訴諸個人激情、偏見而隨意解經的許許多多教會情緒主義者、主觀主義者、個人主義者,無論他們用什麼好聽的名義(如靈恩)包裝自己。這些個人情緒主義者雖然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也比前述兩種流派更敬虔更熱心,但他們由於過度重視個人的生死禍福命運,因而常常以個人的需要亂解聖經,把聖經化約成一本解決個人生活種種疑難雜症的萬用手冊,更糟的是,極端偏見地根據部分經文生出許多不合聖經的教導來。由於這些情緒主義者有他們自以為深刻而重大的個人信仰經驗(正如臺灣許許多多民間宗教信徒的個人經驗一樣),因而變得固執而驕傲,甚至比前述兩種世俗主義者更心硬、更自以為是。其實,對比於聖經所載的十字架之道,上述三者都是驕傲的,前兩者靠理性而驕傲,後者則是靠所謂的靈性而驕傲。他們都需要被聖經糾正。
本書文字雖多為駁謬而作,但目的在於藉此正面闡明得宜的聖經信仰與解經學,意圖延續路德與加爾文等改教家所立歸正教會近五百年來的正統聖經教義。我相信,聖經的意義是清楚明瞭且融貫一致的,不清楚的可以從清楚的得到解釋;即便不能完全解釋,也無礙聖經的整體意義。然而,雖如此,卻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聖經;就是那滿富聖經知識的聖經博士也未必能理解,而唯有那些誠心相信耶穌基督、敬畏上帝而虛心領受聖靈引導的人才能理解。我完全相信,能理解聖經全然是上帝的恩典,這恩典乃出於祂應許祂所愛也愛祂的所有兒女都能理解祂自己以及祂的話。這就是我所謂理解的應許,而這應許出於上帝的愛。因此,沒有上帝的愛,就沒有祂的應許;沒有祂的應許,就沒有對祂的理解,也就沒有對聖經的理解。這就是我的聖經信仰與基本的聖經詮釋學信念。
本書意不在構作什麼理論,也不在宣揚什麼家派學說,更不在護衛什麼群體組織,只在單純表達並記錄個人的神學反省與信仰努力,實在卑之無甚高論,比之聖經的話,則更屬草木禾稭之見。若有益於教會或叫一人得信仰之利,只可視為上帝的恩典作為。
上帝在歷代教會中不間斷地揀選祂的僕人以宣揚、守護祂的話,使得我們如今仍可藉由悠遠的教會傳統無誤地領受這理解聖經之應許,與古今一切上帝的兒女同得救恩,同享榮耀。願一切榮耀、頌讚都歸於亙古以來不斷曉諭我們並在耶穌基督裡完全顯明自身的上帝,阿們。

20090811大肚山研經室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